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鋼鐵工業在我國工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正在加快重工業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國而言,鋼鐵工業仍應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支柱產業。2008年,鋼鐵行業將充滿變數。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加強,從緊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實施,加之美國次級債危機影響日深。2008年中國經濟發展增速將放緩,在此背景下,需求、投資、出口等等會有相應的變化。2008年中國粗鋼產量預計達5.2億~5.4億噸,比2007年增加3000萬~5000萬噸,增長6.3%~10.4%。今年國內市場粗鋼表觀消費需求增長在11%左右,略低于去年的11.87%,筆者就我國鋼鐵行業近期發展值得關注的幾個宏觀問題提出自己的認識和看法。鋼鐵行業近期宏觀基本面分析
一、鋼材需求依然旺盛
未來一段時期內,新興市場經濟體將維持較高增長,成為支撐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也將拉動包括鋼鐵、石油、礦產等在內的大宗商品的消費需求。2004年,全球粗鋼消費首次突破10億噸,達10.82億噸。國際鋼鐵協會(IISI)公布的預測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消費鋼材11.97億噸,增長6.8%,;2008年預計將達到12.78億噸,增幅同樣為6.8%。全球鋼材消費增長主要來自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預計“金磚四國”2007年消費增幅將達到12.8%,2008年則為11.1%。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消費、凈出口國,中國的鋼鐵消費增長空間成為影響全球鋼鐵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從發達國家所走的道路看,工業化是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快速積累社會財富、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過程。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全球財富的積累,都和鋼鐵累計消費量保持著同步增長。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由于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不同,鋼材消費強度是明顯不同的。一般說來,鋼材消費強度呈現不同階段的特點:一是不發達階段,相當于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的時期,這一時期鋼材消費強度很低;二是工業化初、中期階段,相當于人均GDP1000-2000美元的時期,鋼材消費強度呈現迅速上升趨勢;三是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相當于人均GDP2000-4000美元的時期,這一階段鋼材消費強度將維持在一定高水平上;四是成熟階段,相當于人均GDP大于4000美元的時期,產業結構優化、科技進步和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導致鋼材消費強度緩慢下降。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重化工業帶動制造業發展的進程加快。2007年我國粗鋼消費量為4.34億噸,同比增長13.1%;每萬元GDP粗鋼消費量為176.1千克,人均粗鋼消費量為328.7千克,這兩個數字均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工業化中期的鋼鐵消費水平。2007年我國人均GDP僅為2280美元,第三產業的比重約為39%,而且各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從工業化完成所需鋼的積蓄量來看,從1901年到2006年,日本鋼的積蓄量為45億噸,美國為77億噸,我國僅為35億噸。無論從人均鋼產量、人均鋼積蓄量和人均消費量都還遠沒有達到發達國家工業化峰值時的水平。而且鋼材消費達到飽和點需要三個基本條件,即基本實現工業化、人均GDP達3500-6000美元、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第三產業達50%以上。我國遠未達到鋼材消費飽和的條件,中國鋼鐵工業的生產和消費仍將保持增長趨勢,中國鋼鐵消費總量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二、資源、能源和環境是三大突出制約因素
隨著鋼鐵產能的迅速擴張,鋼鐵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鐵礦石、水資源、運輸、能源、環保五個方面條件的制約。對于世界第一產鋼大國的中國來說尤其如此。
1、進口鐵礦石的依存度不斷上升
我國鐵礦石探明儲量約為607億噸,其中80%為貧礦。2000年以來我國鐵礦石消費量年均復合增長20.1%,2007年我國生鐵產量為4.69億噸,同比增長15.2%,占全球高爐生鐵產量的49.7%。2007年中國進口鐵礦石3.83億噸,占全球海運貿易量的52.1%;中國對進口鐵礦石的依存度由2000年的34%上升至2007年53%。
由于鐵礦石主要分布具有集中性,而鋼鐵行業由于運輸半徑的存在,生產相對分散。2006年全球鋼鐵企業規模前10名所占市場份額為28%,而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力拓三家鐵礦石貿易量占全球鐵礦石供應量的75%。在中國巨大的剛性需求拉動下,2005、2006的兩個年度中,鐵礦石長期協議價格分別大幅上漲了71.5%和19%,在此基礎上,2007年上漲9.5%,2008年上漲65%-70%。在利潤大增的刺激下,三大國際礦業巨頭紛紛散布擴產的信息,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宣布,該公司鐵礦石產能未來將達到3億噸的規模;必和必拓也表示,到2015年,鐵礦石將擴產至3億噸;巴西淡水河谷計劃在未來5年將鐵礦石產量從當前的3億噸增加到4.5億噸。
由于我國粗鋼積累量較少,廢鋼產出率低,鐵礦石-燒結-高爐-轉爐-連鑄長流程將在國內鋼鐵工業的發展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國內礦石產量雖然將同步增長,但預計到2012年前,我國進口礦石占國內礦石需求的比例將一直保持在50%左右。
2、鋼鐵行業節水壓力巨大
水作為鋼鐵工業發展的一種重要資源,盡管我國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分布極為不均,其中黃河、淮河、海河等流域人均占有量更低。按照國際界定標準,人均水資源量500立方米以下屬于極度缺水,水已成為制約中國鋼鐵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境影響評價指標。
3、節能降耗任重道遠
在鋼鐵能源消耗結構中,煤炭占70%左右,電力占20%。2006年納入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645.12千克標煤/噸,同比下降7.06%;噸鋼可比能耗623.04千克標煤/噸,同比下降6.19%。在淘汰落后進展緩慢的情況下,鋼鐵工業節能降耗任重道遠。2007年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632.12千克標煤/噸,僅比上年下降1.3%。
我國已經探明的煤炭儲量達到7241.16億噸,其中生產和在建已占用儲量為1868.22億噸,尚未利用儲量達4538.96億噸。2007年,我國原煤產量25.23億噸,同比增長8.2%。從國內煤炭消費需求來看,2007年我國煤炭消費需求約為25億噸。主焦煤、肥煤是煉焦的主要煤種,在全國可開發利用的煤炭資源基礎儲量中,焦煤、肥煤合計所占比例約為8%,且地域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由于焦煤、肥煤后備資源不足,目前,我國已經出現焦煤、肥煤資源的短缺。
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為保護自身環境,大量削減焦炭產量,我國焦炭產量占世界焦炭產量比重、焦炭出口量在全球焦炭貿易量中所占比重均已經超過50%。2007年中國焦炭產量32894萬噸,同比增長16.3%;同時,當年出口焦炭1530萬噸,同比增長5.56%。受國家關停小煤礦的影響,造成當前國內市場焦炭和焦煤資源供應緊張,價格持續上漲。與此同時,中國對焦炭出口的配額限制、對焦炭和焦煤加征出口關稅也使日本、韓國等國不得不尋找新的煤炭供應渠道。從總體上看,全球焦煤和焦炭供應偏緊、價格持續上漲的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
鋼鐵工業一直是國家用電大戶,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10%。在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下,鋼鐵企業限電往往首當其沖。2007年全國發電量32559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4.4%。用電結構重型化趨勢更加突出,全國工業用電量為2456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8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23個百分點。隨著國家取消差別電價并完成2008年關停小火電機組1300千瓦的目標,電力緊張和電價上漲已成為當前制約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4、環保壓力不斷加大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環境保護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目前,我國鋼鐵行業排放廢水量約占全國總排廢水量的8%,SO2排放量約占7%,煙塵量約占8%、粉塵約占15%,固廢產生量約占13%。在國家規定的酸雨、SO2“兩控區”內的鋼產量占全國的75%左右。
2007年大中型鋼鐵企業SO2排放總量756367.91噸,比上年下降0.51%;COD排放總量59964.78噸,比上年下降8.76%;工業粉塵排放總量382274.92噸,比上年下降2.79%。由于鋼鐵生產總量增加,全年煙塵排放總量156648.36噸,比上年上升3.02%,但噸鋼煙塵排放量比上年下降10.65%。鋼鐵企業面臨的環保治理和改造任務非常重,節能環保成為加快鋼鐵工業淘汰落后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
5、物流成本持續上漲
由于近幾年中國鋼鐵生產的快速增長,物流運輸也成為制約鋼鐵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7年全國鐵路運量為31.4億噸,比上年增長9%;主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52.1億噸,比上年增長13.4%,均低于全國粗鋼產量15%左右的增長速度。近年來鐵礦石的大進口和鋼鐵產品的大出口,進一步加重了全球干散貨運輸的壓力。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全球干散貨運量28.46億噸,鐵礦石和煤炭的運量占51.12%。2007年,全球干散貨運量約為29.92億噸,鐵礦石和煤炭的運量占51.77%。受此影響,反映干散貨航運市場綜合運價的BDI指數在2007年創下11000的歷史最高,運價上漲加大了鋼鐵企業的成本壓力。
以上分析表明,外部支撐條件能否持續滿足需求是我國鋼鐵工業進一步擴大產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然而,外部的嚴重制約將大力推動鋼鐵產業地域分布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快速促進技術進步、管理提升和現代化改造的步伐;加快實現淘汰落后,聯合重組、產業健康穩步發展的目標。短期內一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其實對整個鋼鐵行業平穩發展還是有好處,將“居安思危,平穩轉型”變成目前整個行業發展的方向,積極利用當前的有利時機,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